上海電器儀表廠聯系方式
|
以高端制造業促進上海市轉型發展11
發表時間:2017-12-01 00:00 2009年美國為擺脫金融危機的漩渦,提出了重振制造業、讓美國回歸實體經濟的戰略。數年過去,當這一議題的熱度漸漸降溫之時,我們再次觀察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發現其成效初顯:2011年和2012年美國先進技術產品(ATP)的出口勢頭增強,進口勢頭減弱;美國2013年12月Markit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達55.0;產出指數終值為57.5,創下21個月來的新高,就業指數終值為54.0,創下近九個月的新高,制造業每月約有2萬個新增崗位。美國制造業回流主要發生在高端產業領域,如新能源、信息、生物、醫療、環保、海洋和空間等新興產業,使其在全球分工體系中仍然保持引領者和控制者的地位。 相比較而言,由于中國制造業總體處于各自產業鏈的底端,其價值創造能力較弱,且相伴的是高能耗、高污染,其發展不具可持續性。如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已經成為各界積極探討的問題。上海作為中國經濟重要一極,已經告別了二產支撐的局面。但是隨著上海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其制造業領域中諸多產業將面臨全球價值鏈的重新布局,上海必須思考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持續關注高端制造業領域的進展,發揮上海在制造業領域中的研發優勢,在培植新興制造業的同時促進制造業向高端化發展,將有助于加快上海產業結構轉型,同時激發上海產業技術創新,確保上海在“中國創造”的戰略轉移中獲得先機。 上海為什么要發展高端制造業 高端制造業對于上海城市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而且是引領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而論,高端制造業處于產業鏈的高端,具備以下特點:以高新技術為核心驅動,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服務功能全、帶動就業較多;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符合低碳經濟的要求;既能滿足大規模批量生產,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高端制造業范圍廣泛,門類眾多,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具有較強的引領作用。 “高端制造業”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涵蓋的領域也隨時代而變化。當前所涉領域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鏈高端領域(芯片、薄膜晶體管等核心重大項目,通信、數字視聽、軟件、新型儲能材料等電子信息產業)、提供技術裝備的各制造領域(制造裝備的裝備——工作“母機”、數控機床、柔性制造單元、軟性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工業機器人、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設備等)、重要機械和電子基礎件領域(先進的液壓、氣動、軸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壓電器、微電子和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以及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領域(如礦產資源的井采及露天開采設備、能源領域的大型設備、先進的交通運輸設備、大型環保設備、大型科學儀器和醫療設備、大型先進的軍事設備等)。隨著技術進步以及管理手段的革新,一些傳統制造業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高端化的趨勢,如紡織產業在采用現代紡織印染技術與設備后,使得原來勞動力密集的生產模式得以改變,附加值得以提高,進入了高端制造領域。 制造業涉及復雜的生產過程,需要原材料、能源、各類服務的配合,因此具有較高的乘數效應。2011年,美國制造業1美元的終產值,將帶動其他產業1.35美元的產值,居所有行業之首。對于逐漸步入平穩增長期的上海而言,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是確保城市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之一。即便從城市產業生態的角度而論,保持合理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結構比例有利于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來說,單一的產業結構不利于抗擊經濟危機,對于一個城市也是一樣的。 在就業創造方面,制造業具有顯著的帶動效應。在制造業的一個就業崗位能夠在其他領域衍生2.5個支撐性就業崗位,而在制造業的高端領域,平均每個高技術制造崗位將在其他領域衍生出16個支撐性就業崗位。制造業依然是吸收就業較多的領域,即便是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制造業著力向高端化發展的美國,其制造業領域2011年的就業規模接近1200萬人,而且國內大部分研發投資集中在制造領域。 對于轉型期的上海來說,在城市產業結構中高端制造業也有利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會產生相應的支持服務的需求,尤其是在當今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彰顯的情況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必然引致更大的生產型服務市場。在轉型期間,為進一步生產提供服務的中間投入,如銀行、保險、房地產、法律服務、會計、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服務業中的生力軍。 另外,高端制造業與技術創新有著密切的聯系。高端制造業有加大研發投資的強烈訴求與強大動力,而研發活動的活躍必然導致創新成果的出現。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有些高端制造業的研發與設計活動可能與具體的制造過程在空間上實現分離,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制造行業都能實現這一理想的效果。制造過程的完全外包有可能導致研發與創新能力的最終喪失,特別是高新技術在其初步形成期,制造與研發的空間區隔不利于創新思維的激發,會減緩創新研發的進程。因此,立足面向海外、背靠長三角的地緣優勢,密切制造與研發的空間交流,同時發揮上海在制造領域的傳統優勢,在優化城市工業結構的戰略中,不斷淘汰落后產能,通過發展高端制造業提升城市創新能力是上海面對不確定性的競爭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制勝法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