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器儀表廠聯系方式
|
《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逝世 曾獲諾獎12
發表時間:2017-12-01 00:00 人民網北京4月18日電,據法新社報道,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于北京時間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本網4月15日曾報道,馬爾克斯的身體狀況在惡化。據墨西哥媒體報道,馬爾克斯1999年就被查出癌癥。在美國接受化療后,腫瘤縮小。今年3月,加爾西來因肺部和尿道感染在墨西哥接受治療。醫生再次對其進行檢查時發現,馬爾克斯癌癥擴散至肺部、肝臟。4月8日,馬爾克斯出院回家做保守治療。 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倫比亞,1961年移居墨西哥繼續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于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百年孤獨》、《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等。行銷全球的《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所有作品中最廣為流傳的一部。 發言人:馬爾克斯已經死了 由于生病,馬爾克斯最近已很少公開露面。根據公開報道資料,今年4月初,墨西哥官方曾宣布,加西亞·馬爾克斯因呼吸道感染正在墨西哥住院治療。但一周前,據稱馬爾克斯已被接回家中。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已經死了”,馬爾克斯家人的發言人費爾南達在社交網絡推特上寫道,“馬爾克斯的妻子梅塞德斯和她的兒子羅德里戈和岡薩洛,授權我來提供消息。這消息如此令人悲傷”。 哥倫比亞總統:馬爾克斯永不會與世長辭 哥倫比亞總統曼努埃爾·桑托斯當天在其個人微博上說,馬爾克斯是史上最偉大的哥倫比亞人,偉人永遠不會與世長辭。 墨西哥總統培尼亞·涅托當天表示,他以國家名義向當今最偉大作家的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認為馬爾克斯使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走向了全世界。 影響一代中國作家 《百年孤獨》的開頭:“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隊面前的時候,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想必會記起父親領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樣的開篇在我們現今的閱讀體驗中已經是習以為常處處可見了。但是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處在機械的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中國作家來說,這樣的一個句子顯得如此的新鮮和玄妙。 評論家朱大可曾分析說,這樣的一個句子使時間和空間互相移植,有一種顯明的他者化效應,進而制造了作者和敘事對象的疏隔,由此跟此前的以“我”為主語的傷痕文學和朦朧詩劃清界限。 這個《百年孤獨》的開卷句式,曾出現在眾多中國作家的筆下,從馬原的《虛構》、莫言的《紅高粱》、韓少功的《雷禍》、洪峰的《和平年代》、劉恒的《虛證》、葉兆言的《棗樹的故事》,到蘇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華的《難逃劫數》、格非的《褐色鳥群》和陳忠實的《白鹿原》中,等等。甚至在余華2007年的新作《兄弟》的開篇中,余華也一直重復這樣的馬爾克斯式的句子。 也許不僅僅是開篇的寫法上有如此多的痕跡模仿,陳忠實的《白鹿原》某種程度上就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中國版。《白鹿原》的扉頁上是巴爾扎克的名言: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句話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對應起的就是《百年孤獨》!博爾赫斯曾言,每一位作家事實上都創造了自己的先驅者。換句話說,作家的創作總會讓我們想起某種傳統,而這種傳統在當下語境中的重新復活自然會對作家現在和將來的創作產生影響。(《馬爾克斯與中國作家》(思郁)節選,《晶報》2008年11月29日) 莫言:看完“老馬”拍案而寫 莫言、張小嫻等紛紛談及《百年孤獨》給予自己的滋養,并稱**次讀到它時非常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張小嫻說道:“我每年都會不停地拿出來看,說它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書,我覺得它本身就是魔幻之書,因為每次看你的感受都不同,隨著你人生的經歷不同,會看出不同的東西。” 莫言則說道,他1984年讀到了這本書,讀了一部分之后,就覺得自己也可以寫了,然后合起書開始寫小說。他在之后的20多年里,不停地拿出來讀,隨便翻開哪一頁都可以持續讀下去,一直到2007年6月份把它讀完。1980年代的中國文學土壤,雖然比以前有了變化,但作家腦子里仍有很多自我禁錮,“我過去覺得不可能寫的東西,他大寫特寫,他激活了我對過去生活的記憶,個人經驗、童年記憶都可以寫,這使我重新發現自己。” 莫言稱自己那時“拍案而寫”,一開始帶著不成熟的痕跡,一兩年后,自然也想脫離“馬爾克斯的磁力”。他在1986年的《世界文學》上發表文章稱,要逃離馬爾克斯、福克納兩座“高爐”。“千方百計走自己的路,但20年來,始終感覺自己在與馬爾克斯、福克納搏斗,因此對他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他打開我們頭腦很多的禁錮,恨是因為他的吸引力太強大了,你以為擺脫了,其實又被吸引過去。”(北京晨報2011年5月31日) 馬爾克斯生平: 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生于哥倫比亞的小鎮阿拉卡塔卡。8歲前,馬爾克斯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是上校,曾經兩次參加哥倫比亞內戰,外祖母是一個勤勞的農婦,對拉美傳統神話故事非常熟悉。 1940年,馬爾克斯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并開始文學創作,在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如饑似渴地閱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歌,這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馬爾克斯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他在該年出版了他的**篇小說《枯枝敗葉》。他花了7年時間才找到愿意出版它的人。馬爾克斯曾經寫道,“在所有他的作品中(截至1973年),《枯枝敗葉》是他最喜歡的作品,因為他覺得它最真誠和自然。” 1958年,馬爾克斯結婚,次年有了**個兒子。 1960年,馬爾克斯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 1975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1982年,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并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 1999年,馬爾克斯得淋巴癌,此后文學產量遽減。 據悉,由于受家族遺傳、癌癥化療等因素的消極影響,馬爾克斯已罹患老年癡呆癥,其寫作能力受到嚴重打擊。 |